1、上联:中天一轮满 下联:秋野万里香
2、上联:人逢喜事尤其乐 下联:月到中秋分外明
3、上联:几处笙歌留朗月 下联:万家萧管乐中秋
4、上联:地得清秋一半好 下联:窗含明月十分圆
5、上联:半夜二更半 下联:中秋八月中
中秋节的来历介绍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了唐代,这种祭月风俗更为人们重视,《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传说
(一)“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大概意思是到了每一年的秋季(即“仲秋”),(由地方的县、道官府调查户口,登记高龄老人),朝廷赐给这些老人粥喝。“仲秋”即“中秋”。
(二)“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天子春天朝拜太阳,,秋天朝拜月亮;在清晨朝拜太阳,在黄昏朝拜月亮.
(三)“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时间,正是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的季节,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别称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有些地方又叫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月夕、秋节等。在唐朝时期,“中秋节”也叫“端正月”。
1、仲秋节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2、八月节
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3、追月节
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这天狂欢,被称为“追月”。
4、兔爷节
老北京中秋节祭月有供兔爷的习俗,京城里的老少爷们儿也把这天叫做“兔爷节”。兔爷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神,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庙被认为是兔儿爷的老窝,一到农历八月,买兔爷的人们便络绎不绝。
5、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这也是叫“月夕”的原因之一。
6、玩月节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古时,中秋节,人们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因而又称“玩月节”。那天,“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
7、八月会
八月会亦称“调声节”,流行于海南省儋州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种植男女青年汇集镇上,互赠香糕、月饼、花巾、彩扇、背心等。成群结队,川流过市。晚上拥出村口。到预定集合场地,进行规模盛大的调声对歌活动。
8、拜月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9、女儿节
民间拜月,每当圆月升起的时候,各家在庭院中迎着月光陈设香案,按习俗多为全家妇女拜祭,即使是回娘家暂住的媳妇届时也必须返回婆家过中秋,北方民间还流传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谚语,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女儿节。
10、团圆节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月饼的起源
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这天,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作为固定的、正式的节日出现在什么时候
唐朝时期,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在唐朝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是团圆节吗 中秋节为什么是团圆节
中秋节是团圆节吗
中秋节是团圆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节又称“八月节”,与被称为“五月节”的端午、正月初一的元旦并称为一年中的“三大节”。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念想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无论是寄托给满月的愿望,还是中秋夜各种有趣的风俗,最终都在家人的笑脸中凝成永恒的快乐。中秋节、国庆节,抽出两天时间回家看看老爸老妈,带着一家妻儿老小去旅游,把国庆节、中秋节过成“旅游节”,更是一种幸福体验,一种获得感。
人生中的“诗与远方”有很多,“在路上”始终不如“在一起”。千百年来,乡愁之伤、念故之美,恰在于对团圆与厮守的渴慕。在中秋,祭拜祈福也好,相聚庆祝也罢,能穿越千百年时光而始终停留在历史“热搜榜”上的,是“人月两圆”四个大字。就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中国乡村秩序是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开始的,此后时空流转,纵使百转千回,讨生活也好、讨理想也罢,走出去的中国人,还是会被故土的浓烈情思所牵绊。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高速免费通行嘛
中秋高速不免费通行。
这是因为中秋节不属于《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的4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不能实行小型客车免费走高速的政策。
根据《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规定,免费通行的时间是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和国庆节,这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及连休日,一般从节假日第一天0时开始,到节假日最后一天24时结束。注意,并非所有车辆都可以免费,只能够是7座以下(含7座)载客车辆,包括允许在普通收费公路行驶的摩托车。
高速公路通行费定义
高速公路通行费是通过对公路使用者直接收取车辆通行费来补偿公路建设及维护投资的一种公路基础设施成本回收方式。根据车辆通行费征收主体性质的不同,收费公路可以划分为公营和私营两类。根据车辆通行费征收方式的不同,收费公路可以划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类。根据车辆通行费征收目的的不同,收费公路可以划分为回收建养成本和对拥挤定价两类。
根据车辆通行费征收主体性质的不同,收费公路可以划分为公营和私营两类。公营(中国称为政府还贷公路)的收费主体是政府所属机构,私营(中国称为经营性公路)的收费主体是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法人。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公营收费公路的通行费收支需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私营收费公路的收费期限、定价和营利水平需要接受政府的管制。实践中,也存在公私合营的收费公路。
根据车辆通行费征收方式的不同,收费公路可以划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类。开放式收费公路也称栅栏式收费,收费站通常设置在公路主线上,车辆按通过次数支付通行费,其中又可分为单向收费和双向收费两种,开放式收费多用于独立桥梁、隧道及非控制出入的道路。封闭式收费公路多用于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车辆用户根据进入和驶出路段的行驶距离支付通行费。
根据车辆通行费征收目的的不同,收费公路可以划分为回收建养成本和对拥挤定价两类。其中,对拥挤定价也称拥挤收费,是通过对交通高峰时段道路进行定价收费,使道路交通拥挤产生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合理调节道路交通需求,新加坡(于1975年)、奥斯陆(于1990年)、伦敦(于2003年)、斯德哥尔摩(于2007年)等城市先后实施了拥挤收费政策,但也有香港、纽约等城市的拥挤收费方案被否决。
高速收费新规全面推广
1、什么是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
所谓“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是指按照区域、时段、路段、车型、支付方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
比如,对低峰时段或者车流量低的路段,下调收费标准或实行打折优惠等。
2、为什么实施差异化收费政策?
通过价格差异调整车流分布,从而提高通行效率,缓解部分路段拥堵,同时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
根据具体情况不一样,不同高速公路、甚至同一条高速公路的不同路段,收费模式都有可能不一样。
4、差异化收费能带来什么好处?
实施差异化收费之前,部分货车车辆出于免缴高速公路通行费的考虑,会选择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通行,但是那样会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
再加上拥堵、路况等因素影响,时间成本会比较高,也会对车辆带来较大折损。
通过享受差异化收费优惠政策,通行高速公路会更划算,原来通过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跑一趟运输需要2天时间。
走高速公路可能只需要1天时间,再加上油耗减少、路上生活成本减少、车辆损耗减少等因素影响,综合通行、运输成本降低不少。
5、新规实施后,高速通行费会涨价吗?
差异化收费后,高速公路通行费是否会上涨?
通知明确提到,各地制定政策时,要以现行收费标准为基础,差异化下浮。
未来还将赋予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一定的定价自主权,同样将以现有政府定价为收费标准上限。
上海的中秋节习俗 上海人是怎么过中秋的
上海中秋节的习俗:赏月吃月饼
上海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赏月吃月饼,是上海人风俗中很有传统意义的食俗之一。苏东坡有诗句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说明北宋时候已经出现这种圆形似月、内含美馅的食品。相传元朝末年,人民无法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要举行起义,由于统治者监视严密,不能公开约会,于是利用中秋节各家都吃月饼的机会,在饼馅中藏着写有约期起义的小条子,广泛分送,大家就如期响应了。
上海中秋节的习俗:吃糯米桂花甜酒酿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厂是上海人在中秋节饮食风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仅作为观赏花木和芳香树种,有供人观赏和享受价值,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援北斗兮酌桂桨”,“奠桂酒兮椒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表明我国很早时候起就用桂花酿酒了。上海每到中秋前后,店肆中卖桂花酒的生意总比平常好得多。上诲人喜食挂花,将桂花作为食品制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盐浸渍桂花,长期保香于密封容器中,或者在制作糕点时,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烧食汤山芋、糖芋艿时撒上一撮,色香俱美。还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时加些进去,称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欢吃糯米桂花甜酒酿。
上海中秋节的习俗:祭月烧香斗
上海中秋节的习俗有祭月和烧香斗等。祭月时,当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供以月饼、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还供有执着捣药杵站立的玉兔月宫符画。旧以月属阴,祭月时由妇女先拜,男子后拜,也有说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毕,一家吃团圆酒、赏月饭等。妇女回娘家暂住的,中秋夜必须返回夫家,因为这是团圆节的缘故。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妇女们结伴夜游,称为“踏月”。上海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桥下面水中荡漾的皎月倒影,与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对照。因此中秋夜游人如织,争相观赏。这“石梁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气,被称作“沪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斗的上海中秋节的习俗。所谓香斗,也有称为斗香的,是由纸扎店制作的,形状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宽约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着纱绢,绘有月宫楼台亭阁等图画,也有的香斗用线香编绕而成,斗中插有纸扎的龙门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装饰。上海中秋节烧香斗的场面,向以南园为最盛。祭祖此外,城里城外许多大桥的桥堍都点燃有特制的大型香斗。
上海中秋节的习俗:祭祖
在农村,上海中秋节的习俗祭祖,往往几家合在一起行事,这在旧俗中叫做“青苗会”。农民还将中秋天气和年中收成等联系在一起。据说中秋月明,则来年岁熟,宝山县有谚语:“中秋月朗来年熟。”如果中秋夜多云或雨而不见月亮,会影响到第二年的元宵,说是终宵雨雪,灯节也会大为减色的。上海县、嘉定县有谚语:“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奉贤县的谚语则说:“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灯。”